顺义东北燕山余脉歪坨山下振兴配资,坐落着一个小村庄——焦庄户。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村人民利用地道,以极小的伤亡创造了不俗战绩。经过近一年的闭馆整体提升,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5月1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这是纪念馆2005年以来首次大规模更换布展,将通过新空间、新展陈、新形式,焕新整体形象,更加真实生动地还原那段历史。
看点1:鸡毛信、土地雷、手缝鞋袜老物件带您重温抗战时刻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是座二层小楼,青灰色砖瓦,透出北方农村建筑的典型风格。走进其中,雕塑、装潢、陈列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全新亮相。纪念馆供图
展柜中,一张泛黄的党员登记表静静陈列,上面“熄火村”三个字清晰可辨。这正是焦庄户村的“秘密名称”。为方便地下联络,抗战时期不少村庄都采用化名。几本小人书旁,是一封插着3根鸡毛的信件,用来传递紧急情报。通常是由儿童团、妇救会的成员代为传送。曾雍雅将军的相机、卫生所使用的针管、民兵自制的地雷、妇女为支援前线制作的鞋袜……展品的种类全面,细节丰富,是军民联合的有力见证。
展开剩余73%据介绍,全新开馆后,展览面积从1000平方米扩展到1500平方米。经过精心策展筹备,纪念馆推出“人民伟力胜利之本”陈列主题展,以历史脉络分为“奋起抗战烽火燎原”“人民战争伟大创举”“人民堡垒解放建功”“红色血脉永志传承”四个部分八个单元。展品数量从96件增至187件,展出图文约170幅,均较以往实现翻倍。
“人民伟力胜利之本”基本陈列主题展振兴配资。孟紫薇摄
看点2:动画演示、互动沙盘科技手段还原地道发展变化
除了传统图文展示,馆内还增设了多个互动装置。观众只需轻轻点击“游击战术制胜法宝”触摸展示屏,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等敌后游击战术逐一呈现,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馆内讲解员介绍,1941至1942年,日军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多次扫荡。一年之间,扫荡使用总兵力就高达83万人。为打击敌人保护自己,1943年焦庄户村开始大规模挖建地道,形成了洞与洞相通的直通式地道。1944年,在时任冀东军区第十四军分区副司令员曾雍雅的指导下,地道内又加装了生活和战斗设施。至1945年,形成了长11.5公里的地下长城。
展厅中,一款H5小游戏让历史“动”了起来。屏幕上,地道蜿蜒曲折,观众可亲自模拟面对敌人进行水、火、毒气等破坏时该如何应对。翻板盖口、暗设排水、气孔通风……动画生动展现出地道工事的巧妙设计,孩子们可以边玩边学。
另一处互动沙盘则全景再现了战争年代焦庄户村一带的地理地貌和地道布局。点击触摸屏上不同的按钮,便会亮起对应颜色的灯光。例如,绿色灯光显示的是初期的地道。红色灯光勾勒出南到龙湾屯、唐洞,北到大北坞村村相通的地下网络。可以实现一方受敌,多方支援。
曾雍雅的相机。孟紫薇摄
看点3:钻地道、玩游戏、打卡拍照深度体验“地下堡垒”
要说最吸引人的,还是“钻地道”环节,这也是很多市民难忘的童年回忆。重装后的展厅以土黄色视觉元素为主,为方便市民游客拍照打卡,特意增设了一处地上情景体验区。据介绍,现在真实的地道是为方便游客行走在1987年扩高的。而这里的模拟地道更接近1.4米的原始平均高度,市民可以在狭窄的空间中行进,真实感受地道的结构。为更加方便孩子们理解,展厅内还设计了挖地道触屏游戏、5分钟动画片讲解地道战历史等。
目前真实地道开放830米,每20分钟发送一批游客。为还原地道“藏于无形”的隐蔽性,入口特别设计成与墙体颜色一致的暗门。走进地道,仿佛一下穿越回战火纷飞的年代。幽深通道中,陷阱、物品存放处、迷宫似的“棋盘路”、锅台出入口、水井出入口等一一呈现眼前。
“作为一名讲解员,也是土生土长的顺义人,我希望更多人了解并铭记这段历史。”馆内工作人员刘兵曾接待过一家来自英国旅客,当时一家人穿行地道后连连赞叹村民们的抗敌智慧。他表示,目前地道内所有指示牌均配有中英文双语,期待未来有更多中外游客前来参观。
交通出行信息:
1.乘坐北京地铁十五号线至俸伯站(C2东南口出),步行166米至地铁俸伯站公交站换乘顺31路公交车“焦庄户”方向,终点站下车即到。
2.乘坐北京地铁十五号线至石门站(B口出),步行100米至地铁石门站公交站换乘顺59路公交车“焦庄户”方向,终点站下车即到。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孟紫薇振兴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优配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