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作为丝绸之路重镇倍加网配资,现存汉简数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其中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7万余枚汉简,被誉为“丝路档案库”。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敦煌文化与简牍文明的深度交融,4月30日,敦煌市文物局、敦煌市博物馆倍加网配资与甘肃简牍博物馆共同举办了“简述中国 牍懂丝路”流动展览进校园活动。这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不仅让千年简牍智慧走进校园,更彰显了敦煌文物局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中的主动担当与积极作为。
高位推动,架起文化传承“连心桥”
敦煌文物局将敦煌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作为主责主业,全程统筹协调此次活动,促成甘肃省简牍博物馆与敦煌学校的深度合作,积极与省简牍博物馆对接,创新提出“馆校共建+美育浸润”模式,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活动现场,甘肃简牍博物馆为敦煌二中捐赠了10套汉简研学绘本,这将成为校园文化角的长效教育载体。
展开剩余67%创新赋能,打造沉浸式文化课堂
活动现场,20块精心设计的展板在校园内铺展,从简牍制作工艺到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汉简的考古故事,甘肃简牍博物馆的专业老师将专业学术成果转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体验。3名专业讲解员老师通过“展板导览+互动问答+汉简读本”的立体化教学,让七年级14个班的学子在每场20分钟轮换参观中,触摸到“简牍里的敦煌”。
协同育人,构建文化传承新生态
敦煌文物局协调安保力量划定参观动线,联动学校统筹课程安排,与学校建立敦煌文化进校园、让文物活起来的弹性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馆校协同、社会参与”的模式,保障了14个班级错峰参观的流畅性。正如现场学生所言:文物局、敦煌市博物馆搭建的文化桥梁,让简牍文明真正“活”在了校园里。
以简为媒,续写丝路文明新篇章
通过推动简牍文化进校园,既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悟敦煌作为“简牍之乡”的历史厚度,更培养了新一代文化传承者。未来,敦煌文物系统将持续深化馆校合作,推动更多珍贵文物“走出库房、走进课堂”,让千年丝路文明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审核:叶 丽
编辑:岳文婧
五一出游
敦煌市博物馆
发布于:北京市优配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